贫”在文言文中除了有“穷”的意思,还有数量上的稀少或者次数很少的意思。
“穷”除了指财物短缺,还有尽头这一层意思。
从字形看,“贫 ”是形声兼会意字,“贝”表示钱财,财越分越少就是“贫”;
“穷”的古字形是人字洞穴中弓着身体,表示到了极限,不得伸展。可见“贫”指缺乏金钱,不得温饱;“穷”可以指仕途坎坷,不得升迁。
贫是和富相对,贫是没有财富,身无长物,生活不富裕的意思。
穷是指在事业上,人生道路中遇到的困顿。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记录。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原文通释]
子贡问道:“我端木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啊,是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啊?”孔子说:“是瑚琏啊。”
释读点评:
女,同“汝”,你。 器,容器,可用的器皿。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和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周曰“簠簋”(fǔguǐ)。
孔子把子贡比作贵重而华美的瑚琏,肯定子贡有才能。但这个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按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评价子贡,是认为他还没有达到“不器”的程度。
其实子贡的品行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
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中首富,是史上首位儒商。致仕鲁卫两国。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贡问孔子:“我算不算是合于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还是只具备某方面的才能,还不能以道御世,应物无穷。”
子贡问:“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礼治国。”
《论语·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如何理解: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一丶此段话出处:
出自《论语·公冶长》 。
二丶关键字词解释:
赐,指子贡,此为子贡自称。子贡名叫端木赐。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状、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三、相关背景知识:
周代的祭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统。而不同级别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如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子贡问孔子:你觉得我咋样?孔子说:你就是个器。子贡问:啥器?孔子说:宝器😂。
孔子评价子贡是宝器(不是骂人哈😋),其实并非很高的评价。并非当时成大器与当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区别,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五十究易),写了十篇易经的注释文章,为《易经》《十翼》(有争议),在《易经·系辞上》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认为合乎大道的,都是无形无质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综观子贡一生,孔子对其“器”的评价是恰当的,子贡办事通达,有干才,善言辞,精货殖,家累千金,以成巨富,还担任过鲁国、卫国的相。但子贡终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后,成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达到孔子对于道的要求。
以上。
子贡问孔子:老师,我(子贡名端木赐)是什么呢?
孔子说:你啊,可以用一样祭器来形容。
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瑚琏啊。
瑚琏不是珊瑚,不是摆着好看的装饰。瑚琏是汉代抄录古文时的传抄错误,原本应为“胡簋”。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的礼具,和古代的“豆”“俎”一样,都摆在案前,用于敬天祭祖。
孔子对礼十分熟悉,进太庙,每事问,他自然通晓各式各样的礼器所代表的不同性质。后世将“瑚琏”直接翻译作“祭祀用容器”,根本体会不到是褒扬还是贬斥。一如我们说:“小刘这个人啊,是大哥大;小王这个人,是扩音器;小周这人啊,是智能机。”我们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小刘这人老古董、死板,小王这人嘴不严实,小周这人聪慧、能干、多面手。
然而,可惜的是,几千年后的后人,翻译这段话时这样说——“大哥大、扩音器、智能机,都是古代的通讯设备”。然后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这个翻译来理解这段话,大家肯定是这样理解的:“小刘是通讯设备,小王也是通讯设备,小周还是通讯设备。”这样的理解,和我们的原意相差太多了,可以说近乎荒谬了。
瑚琏,是祭祀中较为尊贵的礼器,里面盛放的是“黍稷”,故而,我们可以将瑚琏视作“社稷之材”,“可以在重大礼节中担当大任”。《道德经注》上举例:“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仓卒而成也。”可见,瑚琏,是和九鼎一样的国家重器。根本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小器”。
如果孔子说:子贡是尿壶。
殷仲堪性真素: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身无长物: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王恭从会稽回家后,同宗前辈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就对他说:“你从东边来,所以可以得到这种东西,不妨送一张给我。”王恭没说什么。
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过去。王恭没有多余的席子,只好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事,非常惊讶,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在日常生活上,没有多余的东西。”
小时了了: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