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 节选自儒学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智力修养到完成一项外在的事业,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立足于修身、修身、至诚、至诚和修身,即其内在的道德和智力修养。
儒家经典《大学》节选:大学之道在于清正、亲民、完美。
知止于是有了决定;设置,然后保持安静;保持安静,然后保持安全;安可以接着想一想;考虑一下,然后得到它。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和终结。如果你知道你所知道的,你会得到一条捷径。
古老的欲望对世界来说显然是高尚的,它们首先统治着自己的国家;如果你想统治你的国家,你应该先和家人团聚。如果你想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先修复你的身体;如果你想锻炼你的身体,首先要端正你的心。如果你想正确,首先要真诚;如果你想真诚,先付出;知识在于这件事。
了解内容,然后了解它;知道然后真诚;真诚,然后是正义;头脑是对的,然后身体被修复;身体修复然后一起回家;一起回家然后统治国家;国家统治后,世界是平的。从皇帝到庶人,一个是基于修养。一团糟,但这不是解决办法。
厚的是薄的,薄的是厚的,没有的也有!
这是大学的八项:考虑事情,给予知识,真诚,诚实,培养修养,维系家庭,治理国家,平衡世界。
扩展知识: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坚守本心,不被外部事物诱惑,迷失本性。
讲一个小故事。
许衡,元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宋期末年,蒙古人进军中原,天下大乱,百姓为躲避战祸,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一日,许衡等人路过信阳,烈日当头,酷暑难耐,众人口干舌燥。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一座荒废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多汁的梨子,众人大喜,纷纷摘梨解渴。
大家吃着果汁甘美的梨子,在树下乘凉,微风吹过,惬意无比。而许衡却没有去摘梨子吃,同行的人很是疑惑,难道他不渴吗?
一人上前问许衡:“天气这么热,你不感觉口渴吗?去拿个梨吃吧,解解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呢。”
许衡答道:“那棵梨树不是我的,也没有树的主人同意,怎么能随便去摘人家的果实吃呢?”
大家好,我是拈花小姐姐,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探索者,学习者。
“实践出真知”,听别人说觉得有道理,自己不去尝试,还是体会不出来。王阳明早期是很认同“程朱理学”的,所以他做了“格竹子”的尝试。
王阳明怎么格物呢?他通过***的方式,连续七天时间,都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到底有怎样的道理。王阳明这一个星期,下了苦功夫,废寝忘食,眼睛看着竹子,心里想着竹子,最后身体受不了,生病了,也没有从竹子中体会出自己想要的道理。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知先行后”,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知道”,才能“行道”。
而王阳明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和行,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知和行就像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而到了程朱理学阶段,产生了观念上的误会,程颢、程颐、朱熹这几位前辈,认为:“格物致知”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这种起源是善的,人的本性来自于“理”,但是受到世界万物的影响后,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而让社会失去“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