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现在经常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释义
基本
胜:能承受。在高高的地方,我将受不了寒冷。
比喻
多用来比喻官场的冷漠与险恶。
例句
他全力冲刺事业,却忽略了周遭的朋友,等到功成名就时,才深深感到高处不胜寒。
出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 · 苏轼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现在经常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现在经常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 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