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达人
“达人”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 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1. 通达事理的人
①. 春秋· 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②.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
③. 明·徐渭《自浦城进延平》诗:“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戚。”
④.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造物忌阴谋,达人务远职。”
面貌全非不是成语,应该是:面目全非
面目全非 [ miàn mù quán fēi ]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例句: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
近义词:
物是人非 [ wù shì rén fēi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焕然一新 [ huàn rán yī xīn ]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不是,应该是“面目全非”。面目全非,汉语成语,读音为miàn mù quán fēi,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示例,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 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名声狼藉 所属朝代: 汉代 拼音: míng shēng láng jí 出处见于《史记·卷九十七》。解释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本用以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影响极远。现多用来形容相关人物: 刘邦 周勃 陆贾 陈平 相关作品: 史记·卷九十七 西汉陆贾以善辩闻名当世,汉高祖刘邦很欣赏他,曾派他出使南越,陆贾凭借自己的辩才说服南越王尉佗臣服汉朝,官拜太中大夫。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持朝政,分封诸吕为王,陆贾自知不能匡扶朝纲,便称病辞官归隐。
后来吕氏想废掉太子,危害刘汉***,陆贾于是拜见丞相陈平,认为天下安定后,国家重担落在丞相身上;如果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则国家安危系于军将之身。
将相团结则天下归附,陈平应该与掌握军权的太尉周勃搞好关系。
陈平***纳了陆贾的建议,与周勃紧密团结,使吕后等人的篡汉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陈平十分高兴,就送给陆贾奴婢一百人、车马五十辆、五百万钱作为生活必需用品。
从此陆贾活动于朝廷名公大臣中间,名声传播越来越大(“名声藉甚”),而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也终于合力铲除诸吕,拥立汉文帝,重兴汉朝。人名声极坏,恶名远播。
名声,名誉。狼藉:过去传说狼群常藉草而卧,起来就把草踏乱来消灭痕迹,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名声坏到极点。和声名狼藉是一样的意思,而声明狼藉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这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