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默字错了,应该是墨。
成语:墨守成规
读音:【mò shǒu chéng guī】
近义词: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 标新立异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 清·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例子: 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对待历史问题最忌讳道德评判,比如指责封建王朝昏庸无能,故步自封。照这个思路,近代欧洲的君主那就是高瞻远瞩目光远大英明能干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又是什么?其实,每一项政策背后都有它的客观原因,与人的主观好恶关系不大。
我们与其说明清闭关锁国,不如先谈谈当年西北欧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探险,这是西方繁荣兴盛的决定性步骤。海外探险风险极大,如果不是有十足的动力,谁也不会去干此类很可能丢掉性命的事。说到底,就是缺钱,从老百姓到君主都是如此。尤其是君主,别看君临天下,但他们都是有限王权,领地,征税,都得按法律习惯来。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初期,建立一支保护自己开疆拓土压制贵族的常备军几乎掏空了所有君主的腰包。所以,寻找新的财源就成为欧洲君主的当务之急和永恒使命,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入股海盗船抢劫分红,西班牙王室每每等待美洲运宝船支持战争费用,海外财富支撑了欧洲大陆连绵不断的征战。当然,海外探险一旦发展起来,其后果和意义就远远超过了最初的经济动力,形成了一个滚雪球般的效应,最终奠定了西方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反观我***,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文明发达,皇帝更是占有了天底下无数的财富,既不缺钱也不缺物,你说,他怎么会有动力去干那么冒险的事情呢?而且从统治稳定角度说,让人民走出去,与外国交往太多也是不利的,明初海禁,清初海禁,一个是对付倭寇,一个是对付郑成功,都是基于政治安全需要。
当然,沿海的人民是希望走出去讨生活的,即使有***的百般阻挠限制,还是有大量中国人漂洋过海,去台湾,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岛屿。遗憾的是,这些下南洋都是个体行为,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国家权力和军队做后盾,结果是中国人倒是去了很多地方,但中国的政治统治没有建立起来。
归纳起来,我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就是两个原因:第一,太有钱了,物质极大丰富,没有开放的动力。第二,太有权了,不让人民出海,不让国家开放,说到就能做到(欧洲君主就没这个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