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 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 不追求名利,不虚伪待人,不谄媚讨好,追求宁静惬意的生活。 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明志发音 dàn bó míng zhì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示例 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