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植(曹子建)。
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赞曹植用的一个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
才高八斗(拼音:cái gāo bā dǒ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
“才高八斗”的原义是形容曹子建文才出众,天下文才总共一石,他自己占了八斗;后比喻才学极高。
"才高八斗" 指人的才华或者学问非常高超。
"才高八斗" 这个典故出自于古人的《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了一位名叫潘岳的文学家,他在文学上受到了朝廷的非常高的赏识和尊重,被封为 "八斗之才",意即他的才华和学问高超。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才华和学问不仅是靠天赋和努力,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才高八斗"是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才华、学识渊博
八斗指的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每斗约等于6,因为“八斗”是个非常大的容量,因此要将当时非常出众的学问才华与之相比喻,形容某个人出众
这个成语起源于唐代时期,当时有一位名叫杨炯的学者,为宰相杜如晦所荐举,因为他的学问渊博才华出众,有时甚至可以让国王默默陶醉,因此被形容为 "才高八斗"
此后,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
1、才高八斗的典故: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2、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惠施的故事。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惠施, 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五代•李瀚《蒙求》“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占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平鬼传》一回:“***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我们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去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才,泛指文才,才华。斗,是过去的计量容器,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才高八斗的典故,出自《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诞生在一个世族大家庭,是东晋名将谢安,谢玄之后。两谢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与当时琅琊王并称“王谢”。谢灵运的族姑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女诗人,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从叔谢混,被时人誉为“风华江左第一”。谢灵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公元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由于他与新登上皇位的刘裕的次子刘义真走得太近,刘义真在宫廷***失败被***时,他作为同党也受到了牵连,贬谪为永嘉太守。由公爵贬为侯爵,年奉禄也从原来二千石降为五百石。由此,心中愤懑。
谢灵运到任后,无心政事,到处游山玩水。公元426年,应文帝之邀,重新回到国都,任命修撰巜晋史》。谢灵运认为自己乃经天纬地之才,修史是大材小用,整日消极怠工。同僚多次向文帝奏请,要求罢免了他。恃才自傲的他,二次回到家乡始宁墅。又因为围湖造田,与当地太守深深结怨,太守向文帝禀告,说他有谋反之象。公元433年,谢灵运在广州被诛杀。
做人,谢灵运是失败的。在文学艺术上,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他的诗歌佳句,广为流传。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元好问赞誉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才高八斗的说法,表明谢灵运最佩服的人是曹值,自己是曹值的粉丝。
谢灵运纵情山水,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注重形式美,艺术性也很强,很受当时文人雅士所喜爱。他的诗,曾经广为流传。但他却说,如果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为一石的话,那么曹子建一个人占了八斗,我有一斗,其他的人合起来才一斗。可见,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
(图片选自网络,致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