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元宵节的晚上,去上坟祭祖。
元宵节的早餐,多以吃汤圆为主。各种口味的汤圆,有买的,有自己搓的。与别的地方不同,有些地方是晩上吃汤圆,闹元宵。之后,就去参加看灯会,猜谜语等活动。
我们哪里是吃完晚饭后,大人带着孩子,拿着阴钞,火纸,鞭炮,蜡烛,灯笼,铁锹到先辈的坟前,烧纸,放炮。重新挖些土把坟盖好。然后,祈祷,点燃灯笼。就离开了。祭祀活动完成了。
我们这里元宵节必须要祭祀祖先的,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风俗了。
到了晚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张灯结彩,开始巡游,把整个村子转完后,集中到一个广场,开始摆供品,烧高香,在司议的主持下,向祖宗神位磕三个头。然后就是烟花表演,文艺表演,转灯,持续三个小时。大人小孩个个都是神彩飞杨,精神抖搜,欢天喜地,成了欢乐的海洋。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更是老百姓向往的日子!
上元节——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宵、元夜、元夕。源出于道教。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元宵”:“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观灯之俗,宋时最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元宵节的情况时说:“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南宋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据宋周宻《武林旧事》卷二记载,首都临安(杭州)到处搭建灯山,又有数十个舞队在灯市上***表演,由官府支给赏钱。士女观者如云,往往通宵达旦。元宵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感谢农家乐786的邀请。
中国民间元宵节最主要祭祀祖先的风俗是“烧门神纸”,也就是送祖先的神灵归位,这也意味春节正式结束了。
元霄节民间很多地方称为过小年,与腊月二十三的过小年同被称为节春前后的两个小年。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春节的开始,正月十五的小年是春节的结束,实际上就春节的前后两条界线。
(元霄花灯)
俗语说:“烧了门神纸,各人出门寻生死。”意思是过完年了,家里过年接回家的祖先也送走了,不要再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啦,各行各业的人该干吗就干吗去。
那什么是烧门神纸呢?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祖先接回家里来过年,因此,民间的除夕是家庭祭祖中最隆重的仪式,之后,在正月十五以前,每天的早晚都要点油灯(蜡烛)和香供奉祖先。到了正月十五的傍晚,家里要准备一桌菜肴,祭祀过后,将祖先送出门。除夕祭祖一般在堂屋的神龛下面烧纸钱,十五时要在堂屋门口烧,是一种送神的仪式,所以称为烧门神纸。
从大年初一开始,在堂屋里放炮的纸屑一般不能往外扫,而是要往里扫,堆放在神龛边的角落里,在烧门神纸的同时,要把这些纸屑撮出大门口烧掉。
(元霄祭祀)
元宵节这个节日,己经很久远了。至于它的由来,好像不是一种说法,但大体的意思,不外是对着圆月,祈求合家团圆的的一个喜庆的节日。而且于此衍生出各种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但中国之大,正所谓三里不同俗,其活动的方式肯定不一样。我是东北人,但东北人的元宵习俗也各自有异。我们这里的元宵节,没有花海灯市,也没有舞龙舞狮,但从儿时的记忆起,大秧歌是始终有的,其实也是春节当中的最后一场活动,也证实着今年的春节的结束,从此各自奔忙了。
但最隆重热闹的活动是在晚上,每个家庭尽其所能,将本不充盁的特意留下的好吃的年货合盘托出(猪头猪角除外,留着二月二吃),算是年中的最后丰盛的晚餐,吃饱喝足,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送灯,给逝去的先人们坟前送上一盏灯。看网友回答了解到,全国各地也有送灯的习俗,并不是我们所独有。
儿时的记忆,饭后黄昏,家族所有成年男子,真所谓浩浩荡荡,踏着积雪,翻山越岭来到先人的坟前,先烧些纸钱,然后用手堆一个雪圈,点上焟烛插稳,于是荒凉的山野灯火闪烁,山与山相连,灯与灯相映,仿佛人间一样。
至于给先人送灯的意义,那时最重要的说法,是为了让逝者有个光亮,抓一抓身上的虱子而已。如比看来,有些可俗是于同时代的生活现状有着深深的联系的。
这个习俗延续到如今,由其是农村,只要有人在家乡,而且现在不分男女,元宵节的晚上还是要去送灯的,房前房后还是要点焟烛的,秸秆稻草还是要一堆堆燃起来的,我现如今虽居住县城,但每年还是风雪无阻,与兄弟姐妹及各小辈回农村老家上坟送灯祭祀,不为别的,一是传承,二是每逢年节格外思亲,想一想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想一想几年前老父七十多岁还不辞辛劳每每去上坟而如今也躺在了那里,怎能不去呢?
今年不行了,特殊情况,战疫正紧,无奈取消。
元宵佳节,风俗各异,我们这里的元宵风俗,大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