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段话是说给领导层的,是一种很高级的领导方式。有人单纯理解这是“无为”,这种观念存在一个误区。
很多人认为道家的无为就是不作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这种思路只能说你太小瞧道家了。
其实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依从自然规律。可以和儒家做一个对比,儒家最喜欢做的就是人为制定一套规章制度,然后强迫人去遵循它,只要是人制定的,就会存在价值导向,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有人就是看不惯孔子,就是看不惯儒家,因为他们制定了一套东西束缚了国人两千年,国人的价值观直到现在还被儒家思想控制着,不符合这种价值观的,基本上都是被批判的,国人甚至不能接受的。比如说儒家讲究的入世思想,认真读书,积极进取,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所有人都必须这样过自己的一生,不这样做就要遭受舆论压迫,但实际上,一个人想怎么过自己的一生是他的自由。
道家讲的一直都是这种自由。你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左右人民,你不能有目的地去引导人民怎样生活,这在道家看来就是不正常的,打个比方,道家看其他家的思想理论,就觉得他们全都在搞***经济,一棵大***五块钱,非要卖一百块,还觉得自己标的价格特别符合现实需求,这特么不是瞎胡搞?这样瞎胡搞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影响由身及心,由一人波及千万人。
所以老子说出了道家的领导方式:领导层不要瞎引导,不要捏造出一堆自以为是的理论来误导群众。
比如说尚贤,贵货,现欲。你把公务员捧得那么高,很多人就会放弃自己的理想,都特么争着考公务员。钻石本来就是一种石头,你非把钻石搞成天价,很多人为了钻石就做出不要脸的事(偷、抢、出***体)。你整天给大家推广婚外情,豪车,名酒,美女,很多人看多了这些还能把持得住吗?
《道德经》独家解析版本《第三章》
《道德经》前后共分81章,今天在《弯豆聊国学》里继续解析第三章部分,以后还会对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进行解析,后期也会对这些解析,做相应的***诵读。欢迎收藏关注。
此话就出自《道德经》第三章,下面就连同这句话做整章讲解。
春秋时期 · 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三章里有如是说: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②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释】
①、上:此处可理解为追求、崇尚、崇拜、重视。贤:指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夫:多指成年男子。这里也可泛指第三人称的人。
【解析】
译
老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通过清明而简洁的政治,让社会安定,各得其所。有人就此断定老子***取的是愚民政策,完全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
看看几千年的历史,所谓的智者,圣贤,为争夺大位,征战杀伐,生灵涂炭,诡计频施,宫廷内斗,造成的灾难都是由底层百姓承受。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说,不要过分尊崇那些所谓的贤德之人,才能避免重大灾难,让百姓安居乐业。又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就是说,不过分追求生活的奢侈,***心自安。追求难得之货,比如一块和氏璧,死了多少人,古墓中的青铜器,引来多少盗墓贼。水浒传中,如果没有梁中书给老丈人蔡京送十几担金银珠宝,便不会有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服,弱其志,强其骨。就是说,让百姓心思归于平静,吃饱肚子,排除杂念,强健身体,不为过高的欲望纠缠,才能让那些智者,圣贤不敢为所欲为,真正达到无为而治。当然,这种过分地理想主义,是很难实现的,但绝不等于愚民,而应当看作是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出自《道德经》第三章。其意思是:不推崇贤才者的功名利禄,使庶民不去争名夺利;不稀罕贵重之物,使庶民不去***;不炫耀可以引起贪欲的物与事,使庶民的心思不致于被扰乱。
这是老子提出的当时“无为”治国方略之一,目的是教育当时人民无奸诈、无贪欲的心智,使心智奸诈的人不敢为。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谢谢邀请!
注:①尚,尊崇,推崇。②贤,贤才异能,这里指贤才者的功名利禄。③不争,不争名利。〔汉〕河上公撰《老子道德经章句》:“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④不贵,不稀罕。⑤不见可欲,不显耀可以引起贪欲的物与事。见,古通“现”。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愚民,以保障贵族利益之辞。这是老子先生的比较奇特的主张,而这种主张是要扼***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也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就会阻碍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种思想的主张就是国家不要推举贤能,也不要给贤能之士以优厚的待遇。如果国家推举贤能,又给贤能之才以优厚的待遇的话,那么就会在民众百姓之中产生一种一定要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思想,在官路与仕途上的百姓就会去争夺权位,如果百姓有了这种争夺权位的思想,那么做为贵族的那个小团队很可能就会受到冲击,甚至可能颠覆小部分贵族的***。所以,坚决不能让黎民百姓做官,官位只能在少数的贵族小团队中传承。这是为了防止民众争名逐利、颠覆贵族***的愚民思想。
总之一句话就是:乡亲们啊,你们要好好地过日子啊,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日子多好啊。听其如此之美言,是为百姓着想,实则是害怕民众的开化对当权者造成损害。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此句是说:国家不要太多地去推崇稀世珍宝的贵重与好处,如果老百姓知道哪些是珍宝可以得之而成为富豪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有人成为窃贼去盗取珍宝,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
所以说,老百姓只要种好他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能吃饱喝足就行了,不要再让他们知道拥有稀世珍宝的好处。这些稀世珍宝也只属于当权者和贵族所拥有和赏玩的。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见可欲”,是让百姓不要有什么太多的欲望,吃饭喝足享受天伦之乐就可以了,别有什么做大官、成大富的思想,而这就成了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灵丹妙药,也成了一种愚民无为的思想。
在以上思想建立起来之后,百姓处于一种安于现状,有头脑的人就不会有作为,这样治理国家就容易多了。
从表面上看,老子是要让所有的臣民变得更纯朴一些,享受现有的快乐时光就行了。实则是为了保护权贵利益。
而这种对老百姓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思想,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这都是一种幻想而已。
徒弟,师徒,学徒,徒手
“徒”,普通话读音为tú,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徒”的基本含义为步行,如徒步、徒涉;引申含义为空,如徒手。
在日常使用中,“徒”也常做名词,表示步兵,兵卒,如徒骥。
答案:徒字组词:徒弟,师徒,学徒,徒手,徒劳无功,徒刑,徒步,歹徒,囚徒,徒劳,叛徒。
解释:学徒:1.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学习技术的年轻人。 2.当学徒:学了一年徒。他小时候在药铺学徒。
字组词有徒弟,徒步,师徒。
徒[tú]
汉语汉字
徒,汉语常用字,读作tú。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步行,即《说文解字》:“徒,步行也。从辵、土声。”。舍车随车而步行是徒之范式。后引申为空、白白地、仅仅、从事学习的人等义。
1900年李鸿章因为同情“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一脚踹到了广东坐冷板凳去了。李鸿章一句话没说,就去了广东,远离了京城政治风暴的风眼。
李鸿章到了广东,才感受到了广东的遍地“***”。作为后来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民间一直存在“反清复明”的思潮,宗族意识重,鱼龙混杂,清廷在广东的权威并不太受尊重。加之洋务运动的失败,很多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大量流亡在广东。这些情况此前的岑春煊、张之洞等大吏早有提及。
李鸿章已然坐了冷板凳,到了广东不立威、站住脚,那可能自己就真如丧家之犬了,但是李鸿章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翻开近代史都知道,是个特别会做事的人,而且是干过大事的人。
所以李鸿章到了广东,第一件事就是做调研。他发现“广东遍地是贼”,朝廷之所以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规模、力度、镇压的决心不够大。之所以不够大,是因为广东***没钱,这样的指望清廷拨款镇压,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对李鸿章而言,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搞钱。可是在广东如何搞钱?海关税收英国人把着,地方财税根本无力不说,还得上贡清廷。
李鸿章之所以是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有的是办法,还得把手伸向民间,那就“开***挣钱”。
他让心腹刘学询成立“宏丰”公司经营***。刘学询本来就对广州的“赌业”非常精通,而且原有门路。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几乎可以说垄断了整个广东的赌业。
但是开***的不只是刘学询“宏丰”一家,广东的***本来就很多。没关系,李鸿章动不动就来个大检查,或者约谈几个竞争对手***领导。
慢慢地其他的***生意就黄了,宏丰的生意就越做越大。当然李鸿章让刘学询賺钱,不是白给的,因为李鸿章要用这些钱来做大事儿。
不管这个钱是通过什么道儿来的,李鸿章有了钱,就开始“整治***”了。李鸿章相继出台了很多整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