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渔翁得利”的意思: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渔翁:比喻第三者。“渔翁得利”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燕策》中的一篇《鹬蚌相争》。道理:处理内部事务,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两个不同种类的鸟和海蚌之间的争斗。
2 在故事里,三个渔翁从海边过来,其中一个发现一群鹬在争夺海蚌。
他决定等待,直到鹬们把蚌露出来,然后他快速捕捉了它们。
但更聪明的一个渔翁注意到,这个过程中,当鹬离开蚌时,蚌闭上它的壳,从而使鹬无法飞走。
3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争斗不利于任何人,应该通过合作和协商来实现共同利益。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两个人和一个蚌争夺一条鱼的故事。
故事中,有两个渔翁在河边钓鱼,他们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他们却无法分配这条鱼。这时,一个鹬飞来,想要分一杯羹,但是两个渔翁都不同意。于是,鹬提议将鱼分成两半,但是两个渔翁都不同意。最后,鹬提议将鱼分成三份,但是两个渔翁还是不同意。这时,一个蚌出现了,它说可以帮助他们分配鱼,但是需要他们将鱼给它看一下。两个渔翁同意了,但是当他们将鱼给蚌看的时候,蚌却将两个渔翁都关在了它的贝壳里,只留下了鹬一个人。最后,鹬得到了整条鱼,因为两个渔翁都被蚌关在了贝壳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斗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而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故事:
从前,有一只河蚌从水里出来到岸上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对河蚌说:“你不张开壳,过几天就会***。”河蚌对鹬说:“你的嘴取不出来,过几天就会饿死你。”双方都不肯放弃,死咬不放。结果一个渔夫过来,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成语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学会权衡利弊得失,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否则会让第三者钻空子,让别人捡了便宜。
1 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
2 故事讲述了两只鹬鸟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蚌壳,它们为了争夺蚌壳而开始争执,最后被一位渔夫抓住了,渔夫从蚌壳里得到了宝贵的珍珠,而鹬鸟们却因为争斗而什么也没得到。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于争强好胜,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东西,而不是获得更多的利益。
它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被贪婪和争斗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