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后来演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从不要变成了不敢,或者用一个地域词描述也比较恰当--“可不敢”大概相当于“千万别”。
整个晋朝无论西晋、东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在本题无需过多叙述,大家都知道,乱就一个字,我不止说一次。
各地纷争不断,氏族之间,权贵之间,可以因为任何一种利益开战,皇权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当时在位的晋成帝给予庾亮充分权利的同时也愿意听从庾亮的建议,所以这君臣二人就同时遭人忌恨,忌恨晋成帝的不公,妒忌庾亮的成就和地位。
忌恨他们的就是与庾亮同为功臣的苏峻,顺便提一句,其实这真没什么可妒忌的,人家关系在哪儿摆着,庾亮和晋明帝(晋成帝的父皇)算是“布衣”之交,晋成帝的老婆也是庾亮的侄女,自家人互相之间还是比较信任的,这种飞醋苏峻是根本没有资格吃的。
庾亮收到了苏峻异动的报告,知道其已生不臣之心,所以想用调虎离山之计,把苏峻调到京都任职,其实是诛杀苏峻的一个圈套,可惜被苏峻识破,直接造反。
大军围困庾亮后,驻扎雷池附近的温峤想发兵救援庾亮,但是出于战略布局考虑(不管这种布局考虑对还是不对),庾亮不允许温峤渡雷池救援,也就是前文的“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因为相对来说,他更担忧温峤的防线,毕竟皇朝的敌对势力可不止苏峻一股。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是指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一带。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是指不可逾越一定的范围,否则会出现危险。
原本它不是指某地有地雷,而是指不要逾越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指的是“雷池”
其实“雷池”这个古地方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就出现了,说不要“越过雷池”这句话的人叫庾亮,有人说他是庾澄庆的先祖。
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名士,早年他和王导兄弟共同辅佐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是东晋时期的三朝元老。他在成帝司马衍(司马睿的孙子)当政期间任中书令(皇帝的秘书)。
当时为了防备西部边境敌人的入侵,庾亮推荐温峤任江西九江都督,温峤可是东晋的名将,战功赫赫,曾平叛王墩(王导的叔伯哥哥)之乱。
温峤刚上任不久,庾亮得到情报显示,历阳太守苏峻纠集一些人企图谋反。
当时庾亮想用“调虎离山计”把苏峻调到京城为官,然后捕而杀之。庾亮自认为是妙计。但温峤提出反对意见,劝庾亮不要这样做,苏峻他不傻,这时候不会离开老巢。
古雷水自今湖北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自此以下东流入江,故雷水又有雷池之称。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出于东晋宰臣庾亮的《报温峤书》。
庾亮为晋名士,东晋大臣,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兄长;庾氏为从颍川南迁的世家大族。325年闰七月,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驾崩,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嗣位,是为晋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临朝称制。庾太后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同中书令庾亮等辅政,国舅庾亮为执政决策者。庾亮专权,疑忌外镇大将历阳内史苏峻、荆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约。而祖约自恃资深望高而未能成为顾命大臣,开府的愿望又落空,满怀怨愤;苏峻因平叛而有功于国,威望渐著,且兵精卒锐,镇守江北,也渐生异志。庾亮担心苏、祖、陶闹事,遂任命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备陶侃生变。
327年秋,庾亮征苏峻入朝为大司农,以此解除其兵权。苏峻怀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于十一月联合祖约举兵叛反。镇守武昌的温峤闻知东方起乱,当即便欲提师东下守卫京师建康。庾亮担心温峤东下勤王,西线防务空虚,荆州刺史陶侃乘虚东下,与苏、祖东西呼应,危害更大,赶忙派人致书温峤,阻止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劝温峤坐镇原防地,不要越过雷池而东进保卫京师。庾亮缺乏识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阻止了温峤的东下勤王之举,导致京师失陷。
328年二月,苏峻自历阳(今安徽和县)至横江(今和县东南)渡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庾亮投奔温峤。庾亮、温峤、陶侃共讨苏峻、祖约;329年二月,乱平。
这段历史便是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产生的背景,庾亮的《报温峤书》便是其出处。该成语原意为让温峤坐镇原来的防地,不要越过雷池东下保卫京师;后用以比喻不可逾越之界限。